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看得見、摸得著,也要“潤物細無聲”
- 2022-03-08 點擊:4750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做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潤物細無聲”的事情。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項工作都要往實里抓、往細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把握中國歷史文化和民族發展規律基礎上作出的重大原創性論斷,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做好新時代人大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
在西藏墨脫縣,山西小伙張淳煥娶了門巴族妻子扎西玉珍,兩人有一個女兒。在這里,不同民族群眾在農牧生產中互幫互助,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同一間教室學習。人們慶祝元旦、農歷春節,也慶祝藏歷新年、門巴族的“達羌”民俗文化節等少數民族節日。圖為2021年除夕,張淳煥一家三口在家門前貼對聯。 新華社記者 孫非/攝
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推動加強中華民族史研究宣傳教育,引導各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四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準確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歷史脈絡,準確認識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準確認識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切實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警惕和防范西方民族理論、民族主義思潮歪曲或解構中華民族發展歷史,有效抵御各種極端、分裂思想的滲透顛覆,堅決維護意識形態安全。
推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動在各族群眾中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自覺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鑄魂,賡續精神血脈。推動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體系和常態化工作機制,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社會教育。推動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與實踐意義,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斷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推動加強現代文明教育,引導各族群眾在思想觀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現代化邁進。
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根據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實際,推動完善政策舉措,統籌城鄉建設布局規劃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積極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共建共享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條件,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從就業、就學、安居等方面,推動有關政策舉措與時俱進調整完善,引導鼓勵人口雙向遷移流動,推進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不斷拓展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廣度和深度。推動完善促進各民族群眾融入城市的政策導向和制度保障,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納入城市流動人口服務體系,合理照顧民族風俗習慣,堅決糾正針對任何特定民族身份的歧視性行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深入有效開展,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來源:求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