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和平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2023-09-20 點擊:1117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的理念,主張以道德秩序構造一個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關系中以他人為重。文物工作要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
鑲金獸首瑪瑙杯的造型,與起源于古希臘的酒具“來通”相似,“來通”曾廣泛流行于中亞、西亞地區,沿著絲綢之路不斷東傳進入中國,讓我們見證兩千余年來中華文明與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圖為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展出的鑲金獸首瑪瑙杯。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攝
從《尚書·堯典》“協和萬邦”的政治思想到《論語·子路》“和而不同”的君子修為,“以和為貴”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華文化基因。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和平,這與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息息相關。從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農業遺存可以看出,早期中華文明是建立在以農業為主要物質基礎的經濟社會之上的,這就意味著古代先民不依賴掠奪獲取生存,耕織稼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生產生活內容之一,由此孕育出中華民族勤勞質樸、和合共生的秉性。歷史上,雖有某個時期的短暫戰亂,之后卻能迎來大一統王朝的穩定發展,如南北朝分裂割據之后的隋唐盛世,五代十國混亂之后的北宋繁華,對國泰民安的追求實際就是向往和平穩定的體現。始建于春秋戰國的長城,歷經秦、漢、隋、明等朝代修建加固,始終是中原王朝的軍事防御設施,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向外侵略擴張的傳統?!八拇蟀l明”之一的火藥源于煉丹術,誕生以后首先是用于制造煙火。我們開拓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是為了促進商貿、文化交流,與近代西方殖民掠奪和海上霸權爭奪有著根本之別。水下考古發現的“南海一號”、“長江口二號”和“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等沉船,均是以瓷器為主的商貿船只,充分證明絲綢之路是名副其實的經濟交往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思想交融之路。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于人,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要積極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擴大文化遺產領域國際合作,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獨特貢獻。
- 上一篇:不斷創造殘疾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 下一篇:深刻領會推動綠色發展的重大意義和豐富內涵